天辰娱乐
本文转自:广元日报
守护万物共生之境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见闻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见闻
守护万物共生之境
大熊猫。唐管 摄
灰冠鸦雀。马文虎 摄
珙桐。马文虎 摄
□孙春梅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宜谦
“巡山33年,11次遇到野生大熊猫,这一趟又发现了几处活动的痕迹。”
10月15日16时许,55岁的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工作人员马文虎背着相机、睡袋等物资,从海拔3000米的摩天岭向山下疾走。
此次,他作为向导和嘉宾,参与北京卫视专题片的拍摄,沙哑的嗓音和充血的双眼,流露出三天两夜高强度工作的疲惫。
古老的森林,原真的自然,位于青川县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横断山脉至青藏高原的珍稀生态宝库”,是万千生命的蓬勃乐土。
三年前,一项前所未有的自然保护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启动建设,这里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守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
春觅熊猫闲趣,夏赏飞瀑悬泻,秋观彩林入画,冬寻鸟兽行踪。霜降时节,记者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采访生物多样性保护时,马文虎说自己幸福且幸运,而唐家河的无限风光,也正在被更多人发现、守护,并成为一生的眷念。
“联合巡护,我们在行动”
进入秋季的唐家河,让人感到空气中透着丝丝寒凉,青冈树叶逐渐转红,驱车穿行在山里,一片片彩林不时在眼前闪现。来自川、陕、甘三省共30余家保护单位的近百名工作人员集合,开启了今年第二次联合巡护保护行动。
10月15日上午7点半,一支巡护队伍从位于甘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让水河保护站出发,朝位于四川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摩天岭保护站进发。
此次联合巡护保护行动共设置了10条样线,其中5条经过唐家河。“有2条样线是两天行程,昨天已经出发,今天我们走的这条样线全长23公里,计划用时11个小时。”摩天岭保护站站员沈兴国说。
手机、解放胶鞋、相机、望远镜、冲锋衣、雨衣,这些是巡护员们必需的专业装备。
“为什么穿胶鞋?不穿登山鞋?”
“别看不起胶鞋,上山下坡,就它最防滑。穿登山鞋,指不定要摔多少跟头。”
“山里有信号吗?为什么带手机?”
“进山后,手机没有通讯信号了,但我们的手机里装有大熊猫国家公园网格化管理巡护系统,可以连接卫星信号,能够发挥大作用。”
“出发!”队长一声令下,7名巡护员排着纵队朝着山林深处进发了……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白果坪保护站,管理处保护科科长蔡丽君忙着接收实时回传的图片和信息,与巡护队保持联系。
“巡护员的任务可不轻,要调查人为活动情况、收集典型野生动物粪便、摸排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还要清理垃圾,消除火灾隐患。”蔡丽君向记者介绍。
巡护开始2个小时后,巡护员在联络群传回第一批图片。“是戴胜鸟和红尾水鸲,让水河区域水资源丰富,鸟的种类很丰富。”蔡丽君讲解道。
从1000米到2200米,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巡护员们相继发现了小麂活体、野猪食迹、川金丝猴食迹,以及斑羚、扭角羚的粪便。蔡丽君说:“巡护员一旦有所发现,就会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网格化管理巡护系统打点,标注好经纬度、海拔、行为、痕迹等基本信息,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快看,大熊猫粪便。”蔡丽君把手机递给了记者。在唐家河至平武新驿村的巡护线上,一名巡护员钻进竹林,拍到了一些大熊猫粪便,沿途还有竹子被啃食的痕迹,这里备受大熊猫“青睐”。“从这些粪便的颜色看,应该在一周时间。”蔡丽君说,去年,唐家河开展了大熊猫区域网格调查198个,收集大熊猫粪便和毛发样品102份,还成功拍摄到多段多只大熊猫同框的画面,十分难得。
图片不时传来,除了珍稀野生动物,还有珙桐、银杏、红豆杉等珍稀野生植物。蔡丽君和同事们仔细翻看。“从巡护发现的情况看,我们的保护很有成效。”她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
受“7·23”洪水影响,通往摩天岭保护站的道路中断。17时许,记者与管理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约定地点接巡护员们。汽车在崎岖的路上小心行驶,泥石流冲断的树枝随处可见,甚至多处路段路基被冲毁,本就狭窄的山道,只剩下了一半。
“本来可以到保护站接他们,但现在车开不上去,他们要徒步下山。巡护的路线拉长了,队员们更辛苦了。”记者与工作人员交谈时,远远地便看到巡护员们的身影。
“来来来,包给我”“把东西放车上”……等候的工作人员一拥而上,争相帮助他们减轻负重。巡护员们的胶鞋上粘着干结的泥巴,汗水湿透了双肩背包的肩带,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一路的艰辛。
“山坡太滑,很容易摔跤;植被太密,需要匍匐前进;山路太陡,不能只顾脚下,还要注意手里抓着的树枝,是否会断裂。”说起危险时,巡护员们蜻蜓点水般轻轻带过,但谈起收获,他们的眼睛里却闪动着光彩——
“在云杉树下发现了川金丝猴吃松萝的痕迹。”“看到了两只小麂在树林里奔跑。”“扭角羚的粪便还很新鲜。”“没有发现偷盗猎、盗伐林木、森林火灾风险、野生动物疫病等情况。”
返程途中,记者看到藏酋猴在路边树林里四处张望,正欣喜之时,蔡丽君压低声音提醒道:“无论是专业巡护,还是游览参观,都应该是‘悄无声息’的,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打扰,不然时间久了,道路的周围就看不到野生动物了。”
日色渐沉,恰是野生动物下山觅食的时间,眼前这片静谧的森林,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性,在这一刻如此具象……
“科普教育,我们共同保护”
从竹林里悠闲的大熊猫,到密林深处跳跃腾挪的川金丝猴;从草坡上觅食的羚牛,到溪流中自在的多鲮白甲鱼……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宛如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寻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槭树的种子有‘翅膀’?”“为什么大熊猫有‘黑眼圈’? ”“ 为什么竹子繁花过后便会枯萎?”……
在这个金秋,一支由12人组成的巡护体验小队怀着对大自然的种种好奇,在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刁鲲鹏的带领下,穿行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深度体验区(一般控制区),探索一个个问题的答案。
近年来,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携手中国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等院校机构,打造了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和野外观测点,并推出了森林观兽、巡护体验、动植物科考等众多生态科普体验项目,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多样需求。
“大家可以试试,注意相机镜头要与兽径呈45度角,才能在动物触发热红外感应后有足够的时间拍下动物的照片和视频,布设高度大概是1.2米……”在划定的野外观测点,刁鲲鹏耐心地向游客讲解红外相机的架设要求,并鼓励大家动手体验。这是很受游客喜爱的研学项目。
唐家河还有一项独具特色的体验项目——“哨棚观兽”。哨棚,原是当地村民为保护蜂巢而搭建的看护棚,如今成为游客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的绝佳窗口。刁鲲鹏说:“很多野生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我们发挥哨棚的作用,提升游客体验感,事后会向农户支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金’,取得他们的支持。”
每一次探寻,都是对生命的感悟;每一次体验,都是对自然的理解;每一场科普,都是对生态的解说。梳理最佳野生动物观测点、培训经验丰富的野外向导、配备专业的夜视设备,一项项细致措施的落地,都是为了让游客在唐家河有更多的获益。
“这是我看到野生动物最多的一趟旅行。”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宇霖一边翻看手机相册,一边分享自己的喜悦:“这些动物太可爱了,有了它们的存在,世界才如此多彩,我会更加爱护大自然,守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让游客‘走进来’的同时,我们积极地带着唐家河‘走出去’。”管理处生态旅游管理科副科长刘锐说,除了开展市场化生态科普体验活动,管理处还大力开展公益科普,每年为青川县学生、教师等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在世界环境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特殊节点,走进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场所举办珍稀野生动植物图片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线上宣传成为更大范围科普自然生态知识的途径。今年以来,管理处共开展线上线下各类科普活动30余场次,覆盖5万余人次,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在更多人心里发芽滋长。
“和谐共生,我们发展绿色产业”
从青溪古城前往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会经过落衣沟村。这个美丽的村名来源于一个三国故事。相传,魏国将领邓艾带领大军偷渡阴平时,战袍被道旁荆棘挂住。他毅然脱掉战袍,把必胜的决心展示给将士们看。
如今再来落衣沟村,瑟瑟秋风吹落片片金黄的树叶,别是一番风景。“这里是唐家河片区内的唯一行政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良好的自然生态是村子发展的本底。”落衣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勇说。
顺着公路远望,路旁的民居挂上了“农家乐”“民宿”的店招,很多人家门口摆放着售卖蜂蜜的牌子。
“好特别的香味。”走进村民闫顺虎的家,记者闻到了一股似花又似蜜的味道,原来是他在熬制蜂蜡。见到记者采访,闫顺虎放下手里的铁勺,热情地邀请记者来到他家后院。
一块宽敞的空地上,摆放着数十个蜂箱。不时有蜜蜂飞出,发出嗡嗡的声响。一旁背阴的屋檐下,还堆放着40多个空蜂箱。
“今年我养了130箱蜜蜂,取了大约1200斤蜂蜜。1斤蜂蜜能卖40多元,如果全部卖完,就有近5万元的产值。”除了卖蜂蜜,闫顺虎几天前还卖出了一批蜜蜂,熬制的蜂蜡也有人上门收购。
现在全村有60多户村民养殖蜜蜂,闫顺虎说,每年春夏两季,他和一些村民会把蜂箱搬进山里,让蜜蜂采野山花蜜,有时候蜜蜂还会飞到党参、天麻、刺五加等野生药材的花朵上,花蜜和药蜜混合在一起,风味独特、香味浓郁,能卖出好价钱。
他口中的“山”,就是唐家河的广袤山林。为了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40年前,位于唐家河腹地的两个村开始了生态搬迁。村民们陆续搬迁到了落衣沟村和阴平村,但人多地少的困境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阻碍。
“我们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蜜蜂养殖就是大熊猫友好型产业。”管理处社区工作科科长吴波介绍,唐家河能够给蜜蜂养殖提供300余种优质蜜源植物,蜜蜂又能帮助植物授粉繁殖,可谓是一举两得。
“蜂农每次进山采蜜,都要提前向管理处申请,详细填报蜂箱数量、采蜜区域和时间等,待申请通过后,他们才能进山,而且要在规定的时限内返回。”吴波说,只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让绿色产业长久地发展下去。
蜜蜂养殖是落衣沟村发展的大熊猫友好型产业之一。闫顺虎不仅是蜂农,还是农家乐老板。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这里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夏天很凉爽,吸引了很多旅客来避暑。入住后,我们还提供餐饮服务,很多人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客人都处成了朋友。”闫顺虎说,他家现有21个床位,每年暑假都一床难求。截至10月中旬,农家乐的收入已经达到12万元。
“全村现有75家农家乐和民宿,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在外做了多年生意的陈贵波,决定回到村里开办精品民宿,“明年就能建好,欢迎你们到时候再来。”
待到山花烂漫时,落衣沟村蜂舞并起。这里又将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记 者 手 记
共护生态 共享自然
细细想来,已有四年未到过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意味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启动建设以来,我竟一次都没有实地采访过。从接到任务,到采写出稿件,心里原有的期待,化成了欣喜和感动。
唐家河,荟萃了秦岭山脉的巍峨,孕育了千里嘉陵的绵延,呵护了珍稀且多样的生物物种。走进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瑶花绕琪树,飞禽舞长空,虫鱼游碧波,让我对万物并育和合生有了更深的感触,生命的乐章,仿佛在天地之间回响。
如果说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之基石,那么,总有一群人,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默默奉献、负重前行。积攒了丰富经验的老护林员,如今又带着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穿行于唐家河腹地。时光易逝,生命不息,一代一代的接续,让守护地球家园,不只是一个呼吁,也是行动的开始。
有些人曾野外蹲守37天,连续8天监测到大熊猫实体;有些人在海拔3803米的水源地,检测到中华斑羚最高海拔活动痕迹;有些人坚持拍摄数年,编制《唐家河大型真菌图册》,收录108种菌类;有些人着手启动高山杜鹃花系统性研究……秉持着热爱,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次次刷新科研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持久、有效的成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亦非一人一事,除了他们,更需要我们积极做生物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让世间万物共谱地球颂歌,人与自然共绘生命画卷。